┌──────────────────────────────┐
    │ 禪   修   方   法   指   導         │
    └──────────────────────────────┘

-.-.-.-.-.-.-.-.-.-.-.-.-.-.-.-.-.-.-.-.-.-.-.-.-

         禪的修行方法,
         原則上不出調飲食、調睡眠、
         調身、調息、調心等五要素,
         其中以後三者更重要,目的是為了調理身心,
         關鍵則在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與統一。

      -.-.-.-.-.-.-.-.-.-.-.-.-.-.-.-.-.-.-.-.-.-.-.-.-

(一)禪修重在體驗

  諸位菩薩來法鼓山參加禪修營,除了聽聞佛法之外,就是要學習
禪修的方法,用來達成發明自我的目的。

  禪是什麼﹖從字面的意義看,禪是一種「冥想」,並用冥想的方
法達到入定的境界。禪的內容,則是很難用言語文字表達的,必須親
身去體證。

  就像一個從未看過、吃過芒果的人,無論你如何形容芒果的顏色
、形狀、味道,他都無法領會,除非他親自去品嚐。又如盲人問色,
一個雙目從小就失明的人,想知道白色是什麼情況﹖就有人告訴他像
白布、白紙一樣的白,有人告訴他像白鵝、白鴿一樣的白,也有人告
訴他像白雪、白粉一樣的白。結果這個盲人糊塗了,他原以為白色的
潔白應該是很單純的,怎麼大家把它說成那麼複雜呢﹖原因是從未見
過白色,所以任人怎麼說,他還是無法想像。

  對於尚未進入禪門的人,禪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的東西,也
無法依靠語言文字的說明來瞭解它。但語言文字卻能引導或指示初學
者如何去親自體驗它。因為禪的經驗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要靠自己品嚐。
(二)禪修入門方法

  禪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乎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和調
心等五要素,而以後三者更重要,目的是為調理身心,關鍵則在不能
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和統一。
     1.暖身運動          [詳見原書] 
  •   2.頭部運動
  •   3.七支坐法          [詳見原書]
  •   4.放鬆身心
  •   5.數呼吸
  •   6.數佛號           [詳見原書]
  •   7.調心方法
  •   8.起坐前的全身按摩      [詳見原書]
  •   9.打坐注意事項        [詳見原書]
  •  
    (三)經行.立禪
    
      經是持續不斷,經常不變的意思。經行是指在行走之中,我們的
    心念沒有被自己的妄念及外界的環境打斷,亦即行走的過程中,我們
    的心不要被自己內心的妄念和外在的環境打斷。
    
    
    (四)對治妄念.禪修與神通
    
    1.對治妄念
    
      不論是在坐禪、立禪或經行時,總會有雜念持續不斷的浮現,並
    且無法有效摒除。
    
      通常在用心思考告一個時段之後,會覺得疲倦,那是因為集中心
    力思考,非常消耗體能,同時要把雜念排除,也是很費體能,因此會
    有累的感覺。
    
      如何能在雜念浮起時,加以化解,如何做到思考時,不覺得累﹖
    是需要透過訓練的︰
    
      (1)讓自己的心更忙些。當心裏沒事或太單純時,雜念也容易
    出現。譬如打坐時數息或念佛數數,雜念仍不斷浮現的話,不妨改用
    倒著數數,從十倒數到一。若再不行,還可跳著數,只數偶數或只數
    奇數。甚至還可把數字增至二十來倒數。就能令自己的心念專注。
    
      (2)什麼也不想,僅注意自己有沒有妄念,這是最輕鬆的方法
    。很清楚自己有沒有妄念,妄念一起,馬上覺察,也立即停止。但當
    妄念紛飛綿綿不斷時,往往會跟著妄念進行,時間過了很久,自己還
    沒發現,因為妄念就像銀幕上的影片一樣太有趣了。這時當用數息法
    或念佛法,來調息調心。
    
      當打坐、經行用功時,不經思考而起的念頭,無論善念、惡念,
    均屬雜念、妄念。用功時即使起了讚歎佛法、布施救人的念頭,也是
    妄念,打坐就是打坐、經行就是經行,別無他念才是正念。若於布施
    救人時,想到打坐、誦經,也是妄念。
    
      (3)當偶爾有一個、二個妄念浮起的話,比較還不是問題,嚴
    重的是,妄念就像放映電影片一樣地持續下去。這時候可以隨順妄念
    想下去,同時注意是什麼性質的妄念,到底想些什麼,給予分類分級
    ,妄念自然平息。或者注意自己拜佛、經行、坐著運動雙手的每一個
    細小動作及感觸,妄念也會平靜。
    
      打坐是要慢工出細活的,要有恒心、毅力,要保持每天定時打坐
    ,成為習慣,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積月累,必有收穫。到了那
    個程度,若有一天不打坐,都會覺得生活有些失序。非有長期打坐經
    驗的人,難以體會到混亂的思緒與井然有序的思惟之間有絕大的區別
    。
    
      禪修的功能,有三個層次︰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平衡。精
    神、人格的昇華,以及智慧的開發。如果只在方法上用功,欲達到頭
    兩個目標是不太困難的,至於第三個目標就不容易了。所以禪修者,
    除了健康的方法,尚須有正確的觀念作指導,才能從身心平衡而進步
    到人格的昇華及智慧的開發。
    
      很多資深的禪修者,打坐的工夫很深,心理卻很不平衡,貪欲心
    雖被控制,卻充滿自負、瞋恨、嫉妒、猜疑等心情。這都是由於未知
    佛法的「空」理所致。
    
    
    2.禪修與神通
    
      禪修者如無好的老師,指導正確的觀念,縱然身心變化,似得神
    通智慧,也在邪魔境界。
    
      這種人可能在修禪定的過程中,得到些神通感應,或許是天眼通
    、他心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即使具足五神通,其驕慢心、
    瞋恨心、疑慮心還是很重。表現慈悲寬大,而對其自我的觀點,自我
    成就的利害得失、名聞利養,還是看得很重。
    
      這種人有某種程度的神通力,能為人解疑,告訴你的過去未來,
    看似對人有益。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因他們個人的人格不健全、性格
    不穩定,豈是真的成就和解脫。且可能造成大眾對神通力的依賴、迷
    信,而失去自主自發的開拓精神;對社會的價值觀念,也可能產生負
    面的影響。
    
      若從正確的禪修觀點而言,我們是人,應以人的方式及人的標準
    ,由人來處理人的事務;若是人事而請鬼神來料理,那豈不成了人神
    鬼不分的世界了嗎﹖我們都知道「敬鬼神而遠之」的一句話,因為「
    請神容易送神難」,對鬼神雖要尊敬,但要保持距離,太接近了便會
    為我們人的身心環境,帶來困擾。
    
      我們人的社會,當依人的因緣、因果而運作,若借神鬼靈力之助
    ,暫時看來似乎幫了忙,從深遠處看,實是混淆了既有的秩序,反會
    帶來更多的麻煩。
    
      人有「共業」也有「別業」,屬於個人的因果是別業,屬於大眾
    共同大環境的因果叫做共業。不可以用特權或非自我努力的方式去改
    變既定的共業,否則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可因個人的暫時利益而造成
    整個社會因果的錯亂,遺禍於未來。
    
      神通在佛陀住世的時代,佛與羅漢都曾運用。但那只是在顯示佛
    與羅漢的力量不可思議,而非為個人之利害改變其因果原則。且佛與
    羅漢不斷地表示因緣不可思議,因果不可思議,其錯綜複雜的關係是
    不易釐清的,唯有靠自己的努力,來完成自己所能完成的心願。
    
      現在用一個佛經的故事,來說明業力、因果的不易改變︰
    
      釋迦牟尼佛的故國,是印度的一個小城邦,名叫迦毗羅衛,釋迦
    牟尼佛出家以後,該國的許多精英,也跟著出家。未出家的釋迦族,
    則有一大共業的業報現前,故將遭到滅族亡國的災難,釋迦世尊座下
    ,有一位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目犍連尊者,悲憫釋迦族人的災難,乃
    請釋尊顯現神通化解,佛陀心理雖感到悲痛,但卻深知業力不可違,
    因果不可改,所以默然不語,經目犍連一再請求,釋尊才答應試一試
    。
    
      釋迦世尊於烈日當空之際,坐在敵軍必經之路的一棵大樹下,那
    棵樹已經乾枯得僅剩一截老幹。當摩羯陀國的琉璃大王,率大軍去攻
    打迦毗羅衛國的途中,看到釋尊坐在大枯樹下,便下車請問釋尊︰「
    為何不找一株有蔭的樹下去坐﹖」釋尊僅答以︰「一切蔭不如祖國之
    蔭。」琉璃王聽後似有感動,掉頭把軍隊帶了回去。
    
      第二天琉璃王還是想攻打迦毗羅衛國,釋尊又坐到大枯樹下,此
    次琉璃王路經時不再下車問話,僅在車上狠狠瞪了釋尊一眼,便掉轉
    軍隊回去。但釋尊已然了悟,其族人之共業是無可挽救了,因此第三
    天便不再坐到大枯樹下去了。
    
      目犍連尊者則於心不忍,便運用他的神通,把迦毗羅衛城的許多
    居民,裝在他的缽中,來保護他們,釋尊亦未加阻止。等到第四天琉
    璃王的大軍攻破了迦毗羅衛城後,目犍連要把那些百姓放出來,發現
    缽中僅剩血水,無一人存活,這些釋迦族人,都是在劫難逃。別說目
    犍連的神通救不了,連釋迦牟尼佛的力量也無可奈何!
    
      這說明神通還是有其極限性,強大的共業及定業是難以改變的。
    只有用二種方法,可以改變命運︰一為被動的受報,一為主動的還報
    (還債)。
    
      故在正統的佛法,是不輕易用神通的,禪宗更是忌諱、禁止談神
    通和用神通。如有禪師說自己有大神通,並且表演神通,那必非正統
    的禪師,可能是修學其他法術的附佛法外道。
    
      那麼禪師究竟有否神通﹖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禪修的工夫很深,
    有神通是很可能的。因為這種人的心非常寧靜安定而統一,這樣的「
    心」,能與外在的物質環境和精神世界統一,因此他能接收到一般人
    無法接收到的訊息,這種訊息不是一般所謂的電波,而是心的磁波(
    心波)。但是一位已得解脫的大阿羅漢,或是一位中國禪宗已得大悟
    的禪師,卻未必有神通。解脫是因悟得無我的智慧,大悟是悟畢竟的
    空性,所以未必會跟神通相關。
    
      禪修的人如遇到靈體附身或異象出現時,切記要懂得處理,對善
    境既不貪著,對惡境亦不恐懼,便可安心自在,不受干擾。
    
      提醒自己要做到三種統一︰身心統一,內外統一,念念統
    一。第一步要達成身口意三業相應的目標,第二步要完成身心世界粉
    碎的程度。如何做到呢,要如禪宗有句名言所說︰「佛來佛斬,魔來
    魔斬。」就是處理異象的最好方法。
    
      所謂的「斬」,就是用智慧之劍來勘破戳穿任何異象,不論是好
    境、壞境,凡有異於常情的現象發生,或聲、或色、或味、或觸都要
    把自己當成一個絕緣體,便可不受任何異象的干擾了。
    
      所謂善境好境,就是在你打坐時,可能在你面前出現諸佛菩薩,
    通常都不是真有諸佛菩薩現前,而是內心的妄念的反應或是外來諸魔
    的干擾,使你不能達成心境統一的定境,更不能發明心無罣礙的空慧
    。此時如不保持正念,就有可能使你變成一般民間宗教所見的靈媒或
    乩童。
    
      在禪修過程中,身心有所反應,是正常的。心理的反應是要達到
    寧靜、和諧和安定,使情緒不易波動。如產生神、鬼、精靈、佛、菩
    薩等,在耳邊說話,在面前出現,或使你進出佛國淨土、天堂地獄等
    的境域,均屬幻境,應當不予理會,切切不可執著,只要見怪不怪,
    必可平安無事。
    
      至於身體的反應,酸、痛、麻、癢、氣動等的現象,均是正常的
    。如遇頭部脹痛,心臟不舒服時,若無老師教你如何處理,便不宜繼
    續打坐,應該去看醫生了。
    
      禪修會不會開悟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開悟有速有緩,有的人
    能於一聞佛法,就在言下大悟,有的人累劫修行,也不開悟。一般人
    修行,自我的心都指揮不好,自信心也不易建立,所以很難開悟。必
    須先從鍊心和淨心做起,才能從肯定自我,提昇自我,然後把自我的
    執著擺下,便是悟境的現前。
    
      學佛修禪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先有自知之明,健全人格,建立信
    心,如果心理不正常、性格不穩定、觀念不清楚、行為不端正,而想
    藉禪修開悟,便會帶來走火入魔的危機。禪修者最忌諱的是迷戀神通
    ,那會導致各種魔境的產生,喪失努力的自信而依賴神力的迷信。這
    與禪者的自我肯定、自我提昇、終至於自我消融的修行,是背道而馳
    了。 (一九九三年九月一日至四日法鼓山第四屆社會菁英禪修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lly. 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